OECD 警鐘:全球經濟放緩,通膨為何揮之不去?帶您深度了解通膨
OECD 警鐘:全球經濟放緩,通膨為何揮之不去?帶您深度了解通膨

全球經濟正在經歷一場複雜的轉型期。儘管各國央行為抑制通膨付出了巨大努力,但最新的警訊卻接踵而來。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發布的經濟展望報告明確指出,全球 GDP 增長預計將放緩,尤其在美國、加拿大、墨西哥和中國等主要經濟體,放緩趨勢更為明顯。
更令人擔憂的是,報告同時預警,儘管通膨已有所下降,但它可能比預期更為持久,預計 2025年 OECD 整體通膨率將達到 4.2%。這不禁讓人深思:在經濟放緩的陰影下,通膨為何依然揮之不去,成為困擾全球經濟的頑疾?
全球增長動能減弱:多重壓力下的放緩
OECD 報告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預警,反映了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多重壓力:
| 壓力來源 | 影響機制 | 經濟結果 | 
| 高利率環境的滯後效應 | 央行激進升息, 提高企業借貸成本和抑制投資和消費。 | 經濟增長放緩。 | 
|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 | 俄烏衝突、中東緊張局勢、干擾全球供應鏈 、推高能源和原材料成本。 | 增加不確定性,影響企業決策。 | 
|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| 徵收關稅、保護國內產業、導致全球貿易量萎縮,效率降低。 | 拖累全球經濟增長。 | 
| 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挑戰 | 房地產市場調整、國內需求不振 ,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,對全球增長產生顯著影響。 | 全球總需求面臨壓力。 | 
通膨的「頑固」面:為何比預期更持久?
儘管全球通膨率已從高峰回落,但 OECD 的報告警告其可能比預期更持久,這點尤其值得警惕。其背後可能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成本端與結構性因素:
1. 服務業通膨的黏性
- 特性: 服務業通膨主要受工資成本和國內需求驅動,與商品通膨不同,往往更具黏性。
- 頑固原因: 即使全球供應鏈問題緩解,但如果勞動力市場依然緊俏,工資持續上漲,服務價格就很難快速回落。
2. 能源轉型與地緣政治風險
- 能源轉型成本: 全球向綠色能源轉型的長期趨勢,可能因對化石燃料投資不足,導致未來能源供應緊張,推高價格。
- 地緣政治風險溢價: 中東等地區的衝突帶來的不確定性,足以讓市場保持謹慎,推高原油等大宗商品的風險溢價。
3. 供應鏈重塑與「綠色通膨」
- 去全球化與重塑: 供應鏈的「近岸化」或「友岸化」雖然提升韌性,但也可能導致生產不再選擇成本最低的地區 $\to$ 生產成本上升。
- 綠色通膨效應: 應對氣候變化的投資(如可再生能源、綠色基建)在初期可能推高相關材料和服務的成本,對通膨產生上行壓力。
對全球經濟與央行政策的啟示
OECD 的這份報告,為全球經濟前景敲響了警鐘,並對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帶來複雜的挑戰:
1. 「滯脹」風險的陰影
- 定義: 經濟增長放緩(Stagnation)與通膨(Inflation)並存,即是「滯脹」(Stagflation)。
- 現狀: 儘管目前情況尚未達到 $1970$年代的嚴重程度,但增長放緩與通膨頑固並存的風險確實籠罩在全球經濟上空。
2. 央行決策的兩難
- 兩難困境:
- 經濟放緩,傾向降息以刺激增長。
- 通膨頑固,過早或過度降息可能導致物價再度失控。
 
- 結果: 各國央行在「抗通膨」與「保增長」之間面臨更為艱難的權衡。
3. 財政政策與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
在貨幣政策面臨兩難時:
- 財政政策: 政府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財政支出,來支持經濟增長、緩解供應鏈壓力。
- 結構性改革: 需要更深層次的改革(如改善勞動力市場效率、提升供應鏈韌性、推動能源轉型),才能根本解決通膨的韌性和增長放緩的問題。
總而言之,全球經濟正進入一個增長可能放緩、而通膨卻可能更為持久的階段。這要求各國政府、央行、企業和投資者重新評估風險,並調整策略。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,理解這些複雜的經濟力量,將是應對未來挑戰的關鍵。


 
	 
	 
	 
	